《戰鬥之城.終》沙盒,釋放回憶與人生想像

昨天從台東搭了四小時的車,回母校看看全新的建築物「北師美術館」,也看看很熱門的展覽《戰鬥之城.終》,以前我都會先看展覽介紹,這次我跳脫框架,先看展覽,再看介紹,也是有很不同的想像。

《戰鬥之城.終》展覽的重點就是二樓展場的大型微縮模型,展示了一個非常大的「台灣街景」,要說古早也不古早,要說真實也不真實,要說現代也不現代,卻都有說不出的親切感。

後來看了展場的介紹,才知道這個模型是製作人「張立人」依照自己的回憶與想像,堆疊出來的作品,作品耗時十多年,這次展覽才完整的展出,表現的其實是對城市的想像。

Photo By Anson

人生的沙盒與軌跡

這座城市猶如張立人所創造出來的沙盒,在裡面進行各種路徑的想像。這是每個人兒時都具有的能力,只需要簡易的石堆跟土塊,便能創造出一個世界。

這是官網上的介紹文字,這個大型的模型就是張立人打造出的想像世界,現在的我們,好像長大之後就失去那個想像力,就像曾經的我們,一個兩個玩具就能在沙坑裡面想像出一個世界,或是一個玩具就能辦家家酒想像出一個故事,但現實讓我們不再那樣保有想像。

張立人在沙盒裡放入不同個性的角色和設定規則,人物的偏執和關係便會自己產生複雜的敘事,並在敘事結束之後,回歸到現實。

將視野拉遠來看,藝術家以生命作為一種敘事方式,構築一個複雜的多重顯影,層層疊疊地將自己的生活與作品交織起來,就像是夢中還有一個夢,在生命的迷宮中還有另一個迷宮。

「人物的偏執和關係便會自己產生複雜的敘事」

很喜歡這句話,就像展覽當中有大量的人物模型,都有一個身分定義,但是從服裝或是裝備、物品卻又不太符合自己的認知,這個矛盾感,其實就是人物的偏執,衝撞出這個複雜的故事吧。

《戰鬥之城.終》展覽人物牆。 Photo By Anson

留給自己生存的縫隙

如同攻略迷宮一樣,張立人遠離了蜂擁的大道,依據自己的直覺與本能來尋找路徑。試著以自身的軌跡,去尋找藝術家在藝術生產中面對困境的可能性。

這個計畫呈現了藝術家的藝術生產行為,在大環境長期向外部追求認證時,反而向內追尋自身的判準。張立人將作品控制在自己肉身可及、可見、可感知的範圍,而非資源調度的成果,避免作品與其內在產生失衡。

多年的我,一直在追尋「創作的意義」,或是「藝術」到底是在表達什麼?這個計畫《戰鬥之城.終》包含展覽本身,都讓我感受到一種全新的藝術體驗。

我們總認為藝術就是超脫現實,這種好像隨時都能做的「小事情」,總感覺不是藝術,但是《戰鬥之城.終》卻把藝術拉回到現實,讓內在跟外在不會失衡。

對他來說,這樣的創作旅程遠比作品最後呈現的物質面還來得重要。張立人在世界的沙盒中試圖尋找一個範例,以廉價的材料,低階的技術門檻,直指藝術家靈魂的問題。

「創作旅程遠比作品最後呈現的物質面還來得重要」

這非常喜歡這句話與理念,這也是我打造「知識收納實驗室」的初衷,我們都一直追求創作或是作品最後的效果,無論是受歡迎程度或是賺錢多寡的程度,但真正重要的卻是,最容易被我們忽略的「創作旅程」。

Photo By Anson

用文字堆疊自己的人生沙盒

《戰鬥之城.終》展覽好像再次詮釋了,我對於個人網站部落個的經營想像,我們每個人其實都能透過文字描繪撰寫出我們的人生沙盒。

沙盒,英文是SandBox,意思就是不存在的「虛擬環境」,就像沙子一樣可以堆疊,也可以任意摧毀,張立人用最簡單的材料與不完美的邊緣特性呈現了藝術的「親民性」,沙盒就是那麼的簡單。

個人網站對於一個人來說,他就是用文字堆疊出的人生想像,可能是過去經驗的堆疊,也可能是對社會對生活的想像,雖然我們沒有那個能力造出跟《戰鬥之城.終》一樣厲害的作品,但是我們卻可以用最簡單的文字,一字一句的打造出屬於我們的「戰鬥之城」。

張立人用《戰鬥之城.終》這個長達十多年的創作之旅,去回顧整理與收納自己的人生經驗與想像,而知識收納的夥伴們,用一個一個的部落格,也是用文字用創作回顧整理與收納自己的知識與人生想像。

Subscribe
Notify of
0 Comments
Oldest
Newest Most Voted
Inline Feedbacks
View all comments
0
Would love your thoughts, please comment.x
()
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