落井下石與自命清高的人們,正挾持看手機的我們

Post By Anson Fang
發表日期: 2024-04-08

最近藝人歌手小球(莊鵑瑛)在Threads上發文「落井下石與自命清高的人們,正挾持看手機的我們。」這句話引起熱議,我也是看別人討論我才知道有這個貼文,看到的第一個反應,我的直覺是「挺有道理的」,殊不知被一群人帶風向直接被炎上!

說到這,如果你是已經知道這件事情的人,可能會有點生氣,也有可能想要反駁我,或是關掉這篇文章,但是這些情緒反應,就是小球她想傳達的意思!

簡單來說,假設這段文字真的跟黃姓藝人事件有關,那麼我認為小球想要傳達的意思是「黃姓藝人的事件天理不容!很可惡!這是犯罪!那些受害者真的很可憐!所以.....?」

在這個事件上我們都被情緒牽著鼻子走,但或許背後有更多值得探討的議題,是比緊抓著「人物本身」更重要,例如:

  • 該如何讓這種事情不再發生?
  •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癖好?
  • 是不是什麼心理疾病?
  • 應該如何治療?
  • 如果是壓力造成的,是不是有什麼方式排解這些壓力?
  • 身邊如果遇到這樣的人該如何應對?
  • 在家庭教育中,我們的性教育是否應該加強哪一個部分?
  • 從心理學角度,是不是有什麼成因造成這樣的病態心理?
  • 如何揪出整個的犯罪結構?

你或許會說,小球為什麼不明說?直接說明清楚自己的文字意圖就好了呀?為什麼要這樣假裝文青?

但其實這段文字,正是用「意味不明」來實驗「群眾的代入情緒」,或許是一場小型的社會實驗!那些瘋狂的把事件代入,即刻進行文意解讀的人們,就是貼文呼籲的重點!

接下來要討論這件事情的時候,如果你想看完這篇文章,我想要有一個共識,就是小球的這句話談的是「現象」,並不是「事件」。

這個基點非常的重要,因為如果定位在談論事件,那麼不管說什麼,都像是站在黃姓藝人那一邊,但是當我們拉高思考高度到綜觀整個現象的時候,那就是單純的「議題探討」。

以下是以文字被套上黃姓藝人事件之後作為解讀,基本上文句本身我依然是認為跟事件無關

為什麼這件事情讓我思考?

第一,小球在前一天發了一篇文:

「看完 無影無蹤 我覺得世界好可怕。到底人性本惡,還是本善?」

無影無蹤在那個時間點,是談論黃姓藝人的事件,所以針對黃姓藝人的事件,真正的表態是在這一篇,怎麼有可能在後面一天,出現「挺黃」的論述呢?

第二點,貼文本身並沒有提到任何有關黃姓藝人的事件,說真的連隱晦帶到我覺得都很薄弱,但是第一個回應的人,直接把風向帶到是在談黃姓藝人的事件,整起事件才突然被炸開。

之後小球總共有兩個回應,但到了發文的現在(第三天)都沒有刪除貼文,僅留下兩個回應,第一個是在大家把貼文跟黃姓藝人的事情掛勾之後的第一個回應:

如果這句話讓你代入佼佼哥事件,那也就是我說的擔憂,因為在我發文之前就明確也有意識知道我講的不只是這件事,而是包括地震所有消息和其他更大結構與更大規模與代代影響的事。這也就是我最害怕的,當每個人都急著把自己的情緒代入某行字,某貼文,就是被狹持的人。我們都是被所有眼見的事情餵養,而解決辦法是什麼,這才是核心。我想說的是這個。謝謝你,直接回饋了我心裡預設的多數人反應

第二次回應:

我不能希望自己真正的想法被理解,那並不切實際。
但這世上或許有人和我抱持相同看法,就是:「認為事情的發生都是有機會讓人延伸和找尋解決之道,這才是核心與正解,不管是家庭、人際、感情、價值觀等等。
過往的教育、思想、科技的便利,還有代代相傳的習慣而走到了現在。
而在與自己價值觀不同與對立的情況下,人類在世上所遇見的每件事情,於根本與本質上到底要怎麼樣可以,想出辦法或找出真的解決之道讓每個人身心健康好好活著,這是我發文的用意。
如果要選一種方式,我希望是大家一起從自身擅長的能力去為這些傷口、破損、陳腐找到解決之道,這才是我認為的核心。
而大家留言的同時,要如何100%知道我在表達什麼,我在說什麼,在還沒弄清楚背後涵義就就留言對我的說法感到失望,這件事就是我想說的「擔心」。
找到核心才能真正找到出路,要不然我們都只是一步棋,別人的步兵,廝殺後,任由既得利益者全盤拿去。

這兩個回應,其實可以看出,小球在表達的是另一件事情,跟黃姓藝人有關,但或許不是完全相關,或許他想表達的是更深層的意思!

第三,其實我也覺得這件事情媒體跟大眾上升到不理性的層面,但是當時我也沒辦法整理出到底是什麼樣貌,只是感覺這件事情我們有發聲站邊的必要,也有譴責的必要,但是整個社會氛圍好像被推到另一個層面。

於是我一直琢磨這兩句話的意思,冷靜過後,我想這兩句話談的是「媒體造成的大眾效應」,包含了情緒價值與解決方案的真諦!

我們在發表觀點還是發表情緒?

沒錯!以事件本身來說,黃姓藝人的這個事件的確是會引起強烈情緒的事件,不過也正因為事件本身的情緒張力非常強大,遠大於花蓮的地震,遠大於來台灣的IU演唱會,所以才能在台灣引起非常大的軒然大波。

我們冷靜思考一下,事情發生這麼久了,事實也就很明確了,的確就是擁有這些犯罪跟暴力事情(擁有影片等),那之後各種的爆料、挖出過去的「證明」,對於自己的人生有什麼價值?

我們畢竟都已經在事情本身上表態,站在「對的那一面」了,那繼續下去的追逐議題,是被媒體操作的情緒綁架造成跟風,還是自己真的有那個興趣想要關注呢?

我翻了很多的藝人發聲的貼文與文章,也看了不下百則在Threads上的情緒言論,那些身在演藝圈的發聲,很明確的就是「表達立場」「譴責行為」,並沒有太多的情緒,並不是站在審判的高點,認為這樣的人格應該去死,而是認為是一種心理疾病,應該去治療,而擁有這樣形象跟「有病」的人,不適合站在螢光幕之前,不適合演藝事業而已!

誰是落井下石的人?

由於這件事情真的太深奧了,輿論的力道也太強烈,所以我直接跑去問AI,結果出乎意料的,Google Gemini竟然有Follow到這件事情,只是藝人誤植成別的藝人。

為什麼這件事情我去問AI?因為AI沒有情緒,可以客觀的從事實去分析這句話的意思,並不會因為牽扯到黃姓藝人的事情,失去對於現象解讀的客觀性。

Gemini認為,這句話當中,落井下石包含了網路霸凌、酸民文化與道德批判這三個面向。

  • 網路霸凌:近年來,網路霸凌事件頻傳,許多人躲在螢幕後對他人進行言語攻擊。這些霸凌者往往會在受害者犯錯時落井下石,甚至會製造假消息來抹黑受害者。
  • 酸民文化:在台灣,有一種被稱為「酸民」的特殊族群。酸民是指那些喜歡在網路上發表負面評論的人,他們往往會對時事或名人進行批評,但卻很少提出建設性的意見。
  • 道德批判:在社群網站上,人們經常會對他人的行為進行道德批判。例如,有些人可能會批評那些沉迷於手機的人,認為他們應該花更多時間陪伴家人或朋友。

以上是閱聽人的部分,但是反過來站在媒體的角度,主要是在媒體報導負面新聞時可能會出現以下情況:

  • 媒體過度渲染負面事件:媒體為了吸引眼球,可能會過度渲染負面事件,導致公眾產生焦慮或恐慌。例如,在報導某個犯罪案件時,媒體可能會聚焦於犯罪的殘忍細節,而忽略了事件的背景和原因。
  • 媒體對涉事者進行道德批判:在報導負面事件時,媒體可能會對涉事者進行道德批判,甚至進行人身攻擊。例如,在報導某個醜聞事件時,媒體可能會指責涉事者道德敗壞,而忽略了事件的複雜性和涉事者的主觀感受。
  • 媒體利用負面事件牟利:有些媒體可能會利用負面事件來牟利,例如通過刊登廣告或收取捐款。這可能會導致媒體在報導事件時立場不客觀,甚至會製造假新聞。

而正常的媒體倫理中,報導負面事件時應該要注意的原則應該是:

  • 客觀公正:媒體應客觀公正地報導事件,避免加入個人偏見或情緒。
  • 尊重事實:媒體應尊重事實,避免製造假新聞或傳播謠言。
  • 保護隱私:媒體應保護涉事者的隱私,避免曝光他們的個人信息。
  • 提出建設性意見:媒體應在報導事件的同時,提出建設性意見,幫助公眾理解事件並找到解決方案。

在2009年政大新聞所張耀仁的論文《新聞自律,抑或落井下石:從TVBS「黑道嗆聲光碟事件」析論媒體批評在台灣》中也提到相關的媒體倫理。(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

論文中提到,「多數批判與省思,皆淪為「口號式」的抨擊,對於現實狀況的改進,並無太大助益」,這意味新聞媒體在針對事件議題的時候,往往只會針對大眾認為的標的抨擊。

我認為,如果套用到此次事件當中,其實比黃姓藝人的人格本身、是否適任演藝圈等議題之外,更應該被關注的是「心理疾病」「未成年性暴力防範」這類的議題,這才是最需要關注的議題!

誰自命清高?

在社群討論的重點下,談到自命清高這件事情,總認為站在這件事情不表態,那就是自命清高,或是抨擊那些抨擊這些的人們,也是自命清高。

那發文的小球是不是自命清高呢?

其實在我的解讀,這句話本身並沒有任何的「針對」,我所理解到的文意,頂多是提醒,就是「有這個現象要注意喔!要思考這個問題唷!」誰對誰錯?抨擊黃的錯?還是發文罵人的人錯?其實根本沒有探討,都只是網友因為情緒造成的代入擴大解讀。

那回到自命清高這件事情,我問了一個定義,面對「犯罪或是嚴重道德瑕疵」的道德批判,到底算不算是自命清高?Gemini是給出這樣的詮釋的:

如果批評是客觀公正的,目的是為了幫助他人或促進社會進步,那麼即使是針對具體的犯罪或是重大道德事件,也未必是自命清高的。例如,如果有人對某個犯罪行為進行批評,目的是為了提高公眾意識,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,那麼這就不是自命清高。

然而,如果批評是主觀偏頗的,目的是為了貶低或攻擊他人,那麼即使是針對具體的犯罪或是重大道德事件,也可能是自命清高的。例如,如果有人對某個犯罪行為進行批評,但其目的是為了宣傳自己的觀點或博取他人眼球,那麼這就有可能自命清高。

關鍵就在於目的性,這個都是我們在社群跟媒體識讀的過程中,很值得思考的問題!

套用到黃姓藝人的事件,如果抨擊的目的是「為正確的事情發聲」,那誰也沒有錯,議題本身的確需要受到關注,但如果是淪為單純的「別人罵、媒體罵、社群罵所以我也要加入一起罵,這樣才顯得我是正常人!」或許已經是媒體操作的情緒結果了,也失去了事件本身被討論的意義!

但是反過來說,目的性是主觀的,我們沒有辦法分辨,或許小球談的是自己,文字也是提醒自己,只因為是公眾人物的角度,想要用不同的方式,在這個浪尖上提醒大家,保持獨立的思考性。

最後的問題 是誰被挾持了呢?

在小球的文字中,被挾持的「正在看手機的我們」,這意味小球認為自己也是其中之一無一倖免,會不會就是她從看到無影無蹤事件之後,追蹤大量新聞媒體報導之後,所得到的現象,所以才發出貼文點出這個社會現象。

Gemini是這樣下結論的:

「落井下石與自命清高的人們,正挾持看手機的我們」這句話反映了人們對網路時代的反思。它提醒我們,在使用網路時應該要保持理性,避免受到他人的影響。

以下是這句話的一些其他含義:

  • 網路成癮: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,網路成癮已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。許多人沉迷於手機,無法自拔,這對他們的健康和人際關係都造成了負面影響。
  • 資訊焦慮:在資訊爆炸的時代,人們每天都會接觸到大量資訊。這導致了許多人產生資訊焦慮,他們害怕錯過任何重要的資訊。這種焦慮可能會讓人們更加依賴手機,並減少與他人的交流。
  • 社群媒體操縱:社群媒體公司利用各種手段來操縱用戶的行為,例如向他們推送特定的內容或廣告。這可能會讓人們更加沉迷於手機,並減少對現實世界的關注。

我們無止盡的想要追蹤黃姓藝人的各種消息,被社群引導被媒體引導,一直被迫的去探討「同樣的一件事情」,這或許就是小球筆下「挾持」的真正意義吧!

就像第一個回應的,「如果這句話讓你代入黃姓藝人事件,那也就是我說的擔憂」,在這個當下我們看到所有可疑的文字,都要立刻馬上幫這個文字下註解,那就是在這段時間的我們,思考的內容被媒體與社群洗到只剩下這件事情!這將是相當危險的!

創意X房 可能是這波事件最大的受惠

這起黃姓藝人的事件,來自於某個建立於國外主機的簡體網站,名字為「創意X房」,其實根本讓人聯想不到內容是有關於這些喪盡天良的事情的地方。

我一開始也不知道,也是在社群大量討論之後,我才從社群看到這個名稱,去搜尋過後才知道原來媒體有揭露這個網站,這是我認為媒體跟大眾在抨擊黃姓藝人的同時,忽略了,我們大量分享討論的時候,其實就是幫助了這個網站的經營

一個網站的經營成效要好,靠的是什麼?就是搜尋量與流量!

有人說,檢舉就好!但是一個簡體的網站,擁有龐大犯罪體系的網站,從好幾年前就開始經營的網站,沒有任何的防範措施嗎?

這件事情如果要解決,那就是國際事件,可能需要主機當地的法律一起行動,把經營者逮捕,不過在我來看一切都來不及了!

我們沒有辦法保證的事情是:在台灣我們不知道的人當中,是否會有擁有同樣的癖好,原本並不知道這個論壇,所以並沒有成為犯罪鍊的一環,但是這次因為媒體渲染之後,卻讓他們發現了這個來源,反倒助長了這件事情呢?

從Google Trends的搜尋數據來看,該論壇也是竄升到跟4/1黃明志假死一樣的熱度,從這個角度思考,難道媒體與民眾大量討論的我們不危險嗎?

或許我們都應該重新好好的反思,「落井下石與自命清高的人們,正挾持看手機的我們。」這句話真正想要傳達的意思,站在正確的立場發聲選邊站,沒有錯!這句話也不是撇清不表達立場,單純的只是把這個現象拉出來討論!

或許讓這件事情發酵,才是小球不刪文不解釋的意圖,因為這句話本身其實跟黃姓藝人事件關聯性就不高,輿論大肆撻罰這個貼文的現象,在在都證明了這句話有多麼的值得思考!

「這也就是我最害怕的,當每個人都急著把自己的情緒代入某行字,某貼文,就是被狹持的人。」

我們是在發聲還是霸凌?

後續我一直在思考整個群眾這件事情,加上獵巫這個行動一直被拿來討論,於是我找到商周的這篇文章,由一個心理師寫的,標題是「當媒體幫大家設定好敵人,憤怒頓時找到了出路...臨床心理師:獵巫行動只是一場問心無愧的霸凌」。

於是我思考的是,或許當我們說出「性暴力等相關事情零容忍」,跟我們說出「黃姓藝人真的是個人渣」,這兩件事情,這兩個都是事實,但仔細覺察背後的出發點,其實來自於不同的情緒。

文章中提到,建立一場霸凌,只需要3個條件:

第一,「體制」的許可。一旦被制度授權,我們就能心安理得,因為一切都是奉命行事,執行者只是經辦人,經辦人只是通道。

第二,「偏見」。只要設定好所謂的「敵人形象」,建立制式的模板,就不用花時間去了解他的背景,箭靶不需要任何背景。

第三,「從眾」。經由群體的背書,保障了整個過程的正當性。

於是,當某條令人髮指的即時新聞跳進手機頁面時,出自心中的善,讓我們感到憤怒,當媒體幫大家設定好敵人的形象後,憤怒找到了出路。它讓我們不問因果,不做判斷,直接用文字或語言制裁對方。

到頭來我們究竟實現了什麼?

文章也進行了這樣的論述:

仔細回想,我們仰仗體制,以善之名,執行問心無愧的霸凌;只不過身處網路時代,多了一張匿名的保護傘,讓人得以隱身在暗處,然後朝有罪的人丟石頭。

只是到頭來,我們究竟實現了什麼?

如果沒有具體的答案,我們是否該考慮,什麼樣的決定,才能讓眼前的局面不再惡化。我們可以跟大家一起為情緒找個出口,也可以選擇不妄下評論,增加對幽微人性的理解。熱血不代表蠻橫,冷靜也不代表矯情,但不管決定為何,我們都必須為接下來的舉動負責,也逃避不了可能造成的波及。

閱讀文章:當媒體幫大家設定好敵人,憤怒頓時找到了出路...臨床心理師:獵巫行動只是一場問心無愧的霸凌

兒童情色零容忍 我們可以怎麼做?

最後,由於我不是相關社工領域議題的專家,所以我也沒有辦法提出什麼有建設的行動方案,但是剛好看到IG上有這則貼文,小S也發文表態!

我認為比起一直關注黃姓藝人多麼人渣,聚焦在我們如何做,才會是讓社會更美好,讓問題得到改善的一個方向!

小S:化焦慮為力量督促立法院修法 建立對台灣兒少更安全的保護網

很開心越來越多人關注如何解決問題,這才是我們應該關注聲援的事情!

小s臉書聲明: 臉書連結

  • 1:希望各界能一起鼓勵督促立委正視針對兒少虐待、性侵害、性剝削修法加重刑罰,遏止犯罪。
  • 2:立法之外並編列預算,要求警政單位應建立侵害兒少罪犯的資料庫;列入追蹤,防止重複犯罪。
  • 3:監獄中對於兒少犯罪行為者,在獄中進行心理諮商或是精神諮商輔導等課程。
  • 4:參考其他國家對兒少性侵害、剝削的法律,強制進行心理治療。
  • 5:針對於社群媒體、傳統媒體,廣播電視散播性侵兒少影片者,處以重罰。

訂閱
訂閱通知:
0 Comments
內聯反饋
查看所有留言
Anson Fang,INTP-T,熱愛思考時事與學習跨領域知識,喜歡透過文字表達自己,目前是多位個人品牌的「跨平台內容行銷顧問」。
知識收納實驗室
啟動 / 關閉閱讀模式
crossmenutext-size
0
喜歡你的想法,請發表評論。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