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功可以複製嗎? 從倖存者偏差談起

Post By Anson Fang
發表日期: 2023-12-04

在經營個人品牌的路上,近期越來越多討論有關於「倖存者偏差」的觀點,最近看到「雪力」從「倖存者偏差:家境好 成功不意外?人生公平嗎?」角度談這個議題,說的真的挺棒的!

倖存者偏差是什麼?

所謂倖存者偏差,就是指「從結果導出錯誤的歸因」,這是什麼意思呢?影片中提到,倖存者者偏差的出處是來自於一個戰爭飛機的研究,專家分析那些「活著回來」的飛機彈孔的位置,發現子彈都打到機翼上,於是得到「應該要加強機翼保護」的結論。

可是,有人提出了意見,認為這些回著回來的飛機,「就是因為中間(機腹)沒有被打中才會回來」,所以從活著回來的飛機去導出機翼應該保護的這個「結論」,就是所謂的「倖存者偏差」。

成功與倖存者偏差

到了這個人人追求成功的社會上,倖存者就是那些「成功」的人們,而所謂的倖存者偏差,就是他們用已經成功的結論,去導出自己成功的原因,這時候就可能忽略很多「成功的要素」。

其實人腦是很有趣的,當我們「用某個方法完成了一件事情」,同時得到了我們預期的效果,那我們就會直覺認為應該要用這個方法才會成功,這也是為什麼職場上很多「我們之前都這樣做的」的狀況。

因為我們的認知已經把「這個方法」與「這個結果」直接作為連結,但是這個真的是成功的真實原因嗎?那倒未必!

從倖存者偏差看線上課程

當然倖存者偏差不是我們應該去反駁別人成功的原因,而是要讓我們判斷「別人的成功要素究竟是什麼?」的一個重要思考點!

記得曾經上過一個教你個人品牌的線上課程,裡面談到他IG上得到大量粉絲的原因是因為他分享的內容,加上「貼文的格律」,於是他把這些東西整理成一套課程,認為這是可以「讓你快速增加粉絲的原因」。

當時看到這個課程我才恍然大悟,原來目前坊間所謂「成功學」的線上課程,其實根本只是「成功經驗談」,但是這些人把這個「經驗案例」變成了一套「方法論」,這就是最經典的「倖存者偏差」。

最常見的就是目前坊間有關於IG經營增粉的相關教學,大概有九成都有這樣的問題。他們認為他們做的事情讓他們快速增粉,那這就是成功的道路,這包括「貼文格律」、「圖像模版樣式」、「發文時間」、「標籤佈局」、「標籤放的位置」、「限動佈局」、「限動格式」、「限動創意」,甚至到了短影音時代,有了「音樂選擇」、「配音方式」、「剪輯方式」以及「抖音成功的方法」。

這些人可能在流量上取得了成功,於是他們把這些東西進行歸因,發展出一套理論,開立線上課程「教你跟他一樣,就能增粉」!

但是,你跟他一樣,套套「模版」就能跟他一樣一個月增多少粉絲嗎?就能跟他一樣幾天內增粉幾倍或是順利變現嗎?

還是你只是變成第二個他?或是無數個被複製的他?

當我想通這件事情之後,我才發現,那些不是量身打造的課程,或是分享「從心開始」的心法等,都是「經驗」,就像我們看商業周刊,他就是一個成功者的故事罷了!

成功是個性、環境、努力、方法的整合

回到我們的問題,成功的複製嗎?

其實我們看別人的成功的時候,我們應該把他的「個性」跟他的「環境」一起探討進去,因為他的個人品牌,或是一個成功的品牌,成功是來自於他的個性跟他的環境,搭配他的努力與方法,才構成了他成功的事實。

Anson認為,成功的要素是個性、環境、努力與方法的整合,古人有云「天時地利人和」,其中天時指的就是環境,地利也是環境,人和就是努力跟方法,還有個性。

也有說「七分靠實力,三分靠運氣」,草船借箭沒有風也成不了事情,沒有諸葛亮的智慧,也成不了事。

所以,當我們去探討成功的時候,應該去探討的是這四個面向,而不是聚焦在方法論!方法很多,努力的人也很多,為什麼真正成功的人這麼少呢?因為方法很簡單,努力也很簡單,但是個性跟環境是最困難的,有時候也不是我們能控制的!

經營社群或是網站沒有靈感嗎?歡迎訂閱「知識收納提案」,每週一提供一個思考議題~
sub
或是點我加入專屬LINE社群,一起跟愛思考的同伴討論激盪靈感唷~
Subscribe
Notify of
0 Comments
Inline Feedbacks
View all comments
Anson Fang,INTP-T,熱愛思考時事與學習跨領域知識,喜歡透過文字表達自己,目前是多位個人品牌的「跨平台內容行銷顧問」。
啟動 / 關閉閱讀模式
crossmenutext-size
0
Would love your thoughts, please comment.x
()
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