或許是太久一段時間沒有看過散文類的書籍了,如果要我用一句話來分享《飛羽集》這本書,只能說是生活與收藏的教科書,我們每個人都會收藏點什麼,但到底有誰可以跟作者「伊絲塔」一樣,讓收藏變成如此有溫度的東西。
當我變成妳
這本書第一次翻開,並沒有先看自序,總覺得是寫給某一個人的信件,閱讀了自序之後才發現,整本書抒發的心情,是從跳脫自我的角度撰寫,所以全書提到的「妳」就是作者本人。
有趣的是,整本書所撰寫的任何事情,從觀察到思考以至於延伸出去的想像,都是出發自「我」的主觀意識表達,但是伊絲塔卻能完整的跳脫自我,從第二人稱的視角陳述這些主觀的思考。
閱讀這一本書的前一本是《蘇格拉底哲學特快車》,每一個哲學家都很努力的跳脫自我對外界的意識,因為我們站在「我」的角度出的時候,難免就會顯得不客觀,但是伊絲塔全書完整了跳脫,彷彿就靈魂出竅一般,撰寫「伊絲塔」這個人收藏羽毛以至於生活的各種思考,呈現出一種主觀與客觀同時存在的微妙感。
這樣的論述,讓人閱讀起來是非常舒適的,這個社會我們太多的本位主義,凡事以「我」為出發點,透過伊絲塔分離自我的這些文字,我們能夠更清晰的,從第二人稱轉換成第三人稱的視角,輕鬆流暢的閱讀屬於「伊絲塔」的故事。
溫柔的女性主義發聲
伊絲塔是一個女性主義者,卻是非常溫柔的女性主義者,透過羽毛收藏帶出的回憶,回顧那牽扯出的回憶與生活,充滿了伊絲塔在父權社會下成長的反抗聲音。
但不同於很多女性主義者的「嚴厲發聲」,或是帶有極端情緒的仇男或是厭女情節,加上上述提到的客體分離的思維,讓伊絲塔的女性聲音,溫柔但具有力量。
從字裡行間可以看得出來,伊絲塔是一個溫柔且堅強的傳統女性,但是並沒有在這樣的父權壓迫下迷失了自我,透過一片片收藏的羽毛,將女性與美麗多變的鳥作連結,收藏的不僅僅是羽毛,更是女性在這個社會上的一份「尊嚴」。
有時候,我會對極端的女性主義者感到反感,搬出一堆書本或是理論,逢男就大談女性主義,但伊絲塔並不這樣,她的女性主義之聲,就像是羽毛一樣輕柔,但卻帶有力量,更是美麗。
極致的觀察羽生活
為什麼收藏羽毛?羽毛是鳥飛行掉落的,一片羽毛承載了一部分鳥的回憶,伊絲塔用非常細緻的觀察力與想像力,讓收藏的每一片羽毛都有「故事」。
《飛羽集》的封底,有一些人的推薦短語,每個人都提到伊絲塔是極致的生活觀察家,有幾個人可以跟他一樣,面對生活與收藏,可以做到這麼細緻的觀察,羽毛與鳥,在伊絲塔的眼裡,不只是羽毛與鳥,而是一個互動的對象,甚至是一個感情非常好的朋友。
楊照——
從自己蒐集的鳥羽出發,探索相關的知識、情感與經驗,這是一種外擴式的寫作方式。好處在於用鳥羽提供了統一的聯繫,不至於失去有機結構;另外也明確安排了寫作者私人個我和外在世界發生關係的方式,有「主」,也有「客」。引述的不管是文學或生態,整體層次非常豐富。陳芳明——
自然書寫並不容易,因為你必須看得很仔細;作者寫巨嘴鴉、台灣紫嘯鶇、八哥、白鷺鷥等,走訪動物園、公園場景,尤其是對政大校園後山生態的理解,可見她一定踏查過很多次;這種有經過生活實踐的散文書寫,令人欣賞。蔡素芬——
作者的個人才華盡顯此書中,包括她的繪畫、攝影,還有對羽毛的痴愛。我們在知識性散文裡,比較少看到針對羽毛去發揮,從羽毛談到鳥的種類,談到生活,她的痴愛擴及到很多生活上的知識;融合古今觀點,非常用心地跟自己對話,跟知識對話。文字很有誠意,作為讀者可以去親近、感受到她的心情。
世界越來越快,我們多少人能夠跟伊絲塔一樣觀察這些事物,透過這本書,讓我看見比攝影師更細節的觀察力,如果攝影師有攝影眼,那或許伊絲塔教我們的,是「收藏眼」。
別收藏物品 收藏故事
身為一個男生,從小也有收藏的習慣,與其說是收藏,倒不如說是收集。但是我不曾認真思考過收藏這件事情,直到我看到伊絲塔在書中提到,男生通常收藏的是「物品」,女性通常收藏的是「回憶」與「故事」。
仔細想想,也的確是如此,想到男生的收藏品,例如手錶、石頭、玩具、鋼彈等,甚至有國外的玩家收藏的是蘋果系列產品,但是女性的收藏少之有少,浮上檯面的只有一些國外的女性,可能收藏特定顏色的產品,或是特定品牌的名牌包等,為什麼?
伊絲塔提到,因為女性的收藏多半是回憶與故事,連結的是「人」!對耶!回想起身邊的女性的那些珍藏,那些收在鐵盒內,只肯給閨密看的那些小物,可能是門票,可能是一個小鈕扣,或是一張紙一封信,用價值衡量毫不起眼,但對於收藏者來說,卻是承載滿滿故事與情緒價值的珍藏。
我會說《飛羽集》是收藏的教科書,是我在看完之後發現,其實收藏應該要收的是故事,是回憶,並不是那個商品本身!剛好最近新光三越有辦日本商品展,逛著逛著看到很多伴手禮,我就在想在台灣買這些伴手禮的意義到底在哪裡?伴手禮的意義就是收藏,那麼這麼東西承載的就是旅行的回憶,那不是就應該在當地購買扛回來嗎?
重新詮釋那些攝影作品
看完最後一個章節,我闔上書本,回想起堆在我的防潮箱的那些黑白攝影底片們,原來,我不曾用正確的角度去對待這些底片們或是攝影作品們?
有那麼一段時間我為了拍而拍,為了想要有一個作品而拍,篩選底片的時候,也有那麼一段時間是想要變成商品,但反反覆覆這些年,喜歡著這些作品,但一張也篩不出來,直到看完了《飛羽集》,我才發現我完全搞錯了方向。
一張底片一次快門,或是一張暗房出來的相片,重要的不是構圖與曝光多準確,而是拍攝的當下,我與被拍攝景物的互動感,我不應該為了一張作品而拍,而是為了一個感動的互動而拍。
就像是《飛羽集》當中的每一根羽毛都有故事,就算是買來的都有她的原因,在整本書中我感覺她不曾因為「羽毛漂亮」而收藏,多半是跟這隻鳥有交集而收藏,而這不就是我們攝影最應該思考的嗎?
感謝伊絲塔《飛羽集》的文字,重新讓我思考了,生活該如何觀察,而我又該如何攝影,以及如何重新省視檢視那些塵封的黑白底片。
「一張底片一次快門,或是一張暗房出來的相片,重要的不是構圖與曝光多準確,而是拍攝的當下,我與被拍攝景物的互動感,我不應該為了一張作品而拍,而是為了一個感動的互動而拍。」
謝得真好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