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到底看了什麼?—— 跟著《蘇格拉底哲學特快車》思考04

「你什麼也看不見,直到你清楚這件事為止」,這句話放在《蘇格拉底哲學特快車》的「如何像梭羅一樣去看」章節的最後,讓人不禁思考,我的人生到底都看了些什麼?

書中提到,哲學家梭羅的人生崇尚簡單生活,喜歡獨居也貫徹自然主義,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更大的目的:視野。

這個讓我想到上一篇盧梭說的,「我們接受並視為人類天性的,大多是社會習慣」,這樣的社會習慣會讓我們失去了真實的視野。

什麼也看不見的自己

我們每天起床睜開眼睛,就是一直得「看」,看見光,看見身旁的愛人夥伴朋友,看見上班環境搭車環境與陌生人,看見天空樹木城市等一切東西,但我們真的「看見」這些東西了嗎?

好吧,這很哲學!其實我很早以前就很愛這類的學說,我常跟別人說,我的座右銘是「世界上有幾個人,那麼世界就有幾種樣貌」,這樣更能快速的了解到底自己看了什麼?

說到看,首先我們可以想一下,我們目前說的「看到東西」是為什麼?從科學的論述上,是因為有光打到這個物體上,然後反射光源到我們的眼睛,在眼睛成像以後,我們透過大腦的判讀,讓我們了解眼前的東西是什麼。

我曾經問過一個命題,「狗知道自己是狗嗎?」「貓知道自己是貓嗎?」「白狗知道自己是白色的嗎?」「那個叫做小黑的白狗,是否知道他的主人有病,硬是把黑說成白?」

我的答案是,當然不知道!因為貓狗與顏色是我們人類的語言,到我們看到了所謂貓與狗與各種顏色,我們的大腦撈取我們的資料庫,才讓我們知道「這是一隻狗」「這是一隻貓」「這是黑色」「這是白色」。

有點感覺了嗎?所以假設我們前面有一隻貓,我們看到的其實只是一個毛茸茸四條腿有耳朵有尾巴的一個生物(上面這句話也是我的大腦用了我對貓的印象以及詞彙庫描述而成的)。

所以其實梭羅的沒有看見,意思是我們會先人為主的認知它,但這並不是看見,而是一個判斷。

換句話說,我們要達到真正的看見,我們就必須拋開所有的認知,看到貓不是貓,看到狗不是狗,就只是一個生物,我們才會更貼近真實的看見。

看見是一種互動

「直到我放下對東西的了解後,才開始看見他們」這是梭羅的結論,當看見之後,那不只能激起情感,也會轉化成一種互動。

這或許是要那些真正懂得觀察身邊事物的人們才會有的感受吧!我們看到貓狗可能容易產生互動,但其實有時候看到花花草草,或是美麗的日出晚霞等,也會有那種莫名在對話的感受,或許每個人的背後,多少都跟萬物能夠產生些微的互動感吧。

記得一個人生活的時候,我很喜歡一個人跑去看日出或是看夕陽,沒有人的打擾,一個人在偌大的環境當中,可能有點害怕,但是放下手機不要打卡不要拍照,也不要用那些好美好漂亮的形容詞,就是靜靜的放空自己,沉浸在那個氛圍當中,那冥冥之中,其實就會發現,那是一種非常感動的對話,有很多的靈感、很多的感觸都會在個瞬間迸發出來。

咖啡廳的「看見」練習

書中的作者提到,他會在咖啡廳內觀察各種的人事物,學習梭羅的「單一擴展看見法」,的確是很棒的「看見」練習方法。

好幾年前,聽過寫小說的練習,其中之一就是「咖啡廳觀察法」,就是坐在咖啡廳中,不要做任何的事情,就是單純的觀察別人,可以是隔壁桌的顧客,到櫃台結帳的顧客或是來來往往的人們。

不帶任何的觀念與想法,單純的就是「觀察」與「看」這些發生在周遭的事物,但是不寫小說單純只是訓練看見的話,「單一擴展」是很棒的方法。

所謂單一擴展就是從一個點,看到線再到面,例如可能看一桌的人,這個人的穿搭、談吐、使用的物品、背的包包帶的眼鏡、身上的配件、對方的人、桌面上的擺設、周圍的燈光甚至是周圍的裝潢等,都可以是「看見」的目標。

不帶任何的想法,或許就會發現這樣的看見練習其實很有趣,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穫唷!

訂閱
訂閱通知:

0 Comments
最舊
最新 Most Voted
內聯反饋
查看所有留言
0
喜歡你的想法,請發表評論。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