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中我們難免會跟別人產生意見衝突,也會跟別人吵架,這都是一種抗爭,一開始看到《蘇格拉底哲學特快車》的「如何像甘地一樣抗爭」章節,我就在想,有必要嗎?後來才發現,生活處處都是抗爭!
甘地我們都認識,就算我歷史有夠爛,還是知道甘地是印度的偉人,以「不合作運動」聞名於世,帶領印度走向獨立,可說是印度的精神領袖。
但把甘地定位在哲學家,實在讓人意外,但了解了甘地的抗爭的思考,真的是哲學家無誤。
方法比結果重要
甘地對於抗爭的哲學就是兩個重點,第一是非暴力,第二就是方法比結果重要。換言之,甘地聚焦的不是輸贏,而是如何奮戰。
其中對於抗爭的方法與過程,暴力是絕對不容許的,甘地認為,暴力傷害的是加害者與受害者本身,如果用暴力抗爭,那是最無腦的抗爭方法。
非暴力的抗爭需要大量的創造力,對於當時的甘地來說,不合作就是他的抗爭創意。
有人說,我生活是要抗爭什麼?其實生活中有的任何爭吵,或是表達自己,都屬於一種抗爭。
有人會問,這不就是爭吵嗎?爭吵會讓感情破裂耶?甘地並不這樣想,他認為「好好抗爭是必要之善」,「適當的爭吵是有效益的,雙方不只能雙贏,還能找到解決方案」。
拒絕暴力必須帶點創意
但是在生活中,有時候真的覺得暴力可以解決問題,當然不是說化身棒球隊或是拳擊手,有時候也會不自覺的用冷暴力或是怒吼。(蕭敬騰的怒吼不在此列)
面對這樣的暴力,甘地認為「大部分的暴力不是源自不道德的衝動,而是缺乏想像力」,這反倒是讓我對暴力有了新的想法,原來那些喜歡訴諸暴力的人,不是因為道德感薄弱,而是智商不高,想不到別的抗爭(爭吵)的方法了,更懶得解決問題。
「具有暴力的人就是懶惰的人,不願從事解決問題的工作」甘地這樣說。「拒絕暴力不夠,需要找到讓敵人變成朋友的創新方式」,或許下次我們面對需要抗爭或是爭吵的時候,可以想想有沒有什麼方式可以和平的表達出自己的立場達到雙贏。
結果導向與過程導向
關於甘地的抗爭哲學,關於結果與過程的討論,我覺得書中作者寫的非常好,以下節錄:
這不是我們的想法,我們是結果導向。
體能訓練師、商業顧問、醫師、學院、乾洗店、康復療程、飲食營養師,及財務顧問,這些人的工作都承諾著成果。我們可能會質疑他們履行成果的能力,卻很少質疑這種結果導向的預設想法,是好的嗎?
甘地不是結果導向,而是過程導向。他的目的不是讓印度獨立,而是一個值得獨立的印度。
這狀況一旦發生,印度的自由就會自然到來,就像芒果成熟就從樹上掉落般。甘地不是抗爭以求勝,而是以抗爭來求取他有能力進行的最好抗爭。
反諷的是,這種過程導向的作法,卻產生比結果導向更好的結果。
你最近有想要抗爭的事情嗎?或許在拍桌子以外,還可以有別的選擇。
- PART 1 黎明
- PART 2 中午
- PART 3 黃昏